Skip to content

大连嘉汇第三中学林姿岑老师代表辽宁省,在东北三省信息科技学科研讨活动中展示了题为 《AI「慧」 识贝——基于 KNN 算法的机器学习》 的公开课,获得好评。

为深入贯彻落实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 (2025 年版) 》等文件精神,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小初高学段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近日,「东北三省信息科技学科小初高教学衔接实践研讨暨人工智能教育经验交流活动」 在大连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辽宁教育学院联合吉林省教育学院、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共同主办,大连教育学院等单位承办,汇聚了东北三省三百余名教育专家、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建设、课堂实践与区域推进展开深度交流。

在大会第一天下午的初中教学观摩环节中,我校信息科技教师林姿岑代表辽宁省,展示了一节题为 《AI「慧」 识贝——基于 KNN 算法的机器学习》 的公开课。该课以 「赶海识贝」 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 「数据标注—算法理解—模型训练—伦理反思」 的完整探究过程,将抽象的机器学习原理转化为可视、可触、可思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实施中,林老师设计了 「纸笔绘图—网页交互—平台验证」 三重递进路径,有效突破了 KNN 算法理解与 K 值影响机制的教学难点。她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动诠释最近邻算法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计算思维与建模能力。课程尾声,通过引入 「数据偏见」「算法公正」 等伦理议题,引导学生从技术学习走向社会责任,充分体现 「技术向善」 的育人导向。

该课例在现场引发了热烈反响,并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的省教研员申一頔老师在点评中称赞该课 「非常亮眼」 。她指出:「『AI 赶海』 这一情境极具地域化和生活化,将抽象算法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体验的探究形式,成功超越了传统案例的局限。」 她还特别肯定了课程设计的渐进式路径:「从纸笔标注到数字模拟,再到平台验证,这条 『从离线到在线再到云端』 的学习路径,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据驱动与优化思维,即一种朴素的工程思维。」

教研员还特别肯定了本节课对教学重难点的精准把握与破解,她强调:「林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重点紧扣 『机器学习的核心流程』 这一核心知识,而难点则直指 『算法理解』 和 『伦理思考』 两大障碍。她通过 『从经验到算法再到伦理』 的阶梯式内容展开,以及 『从生活到技术再回归社会』 的螺旋式设计,有效地绕过了这些障碍,非常值得借鉴。」 此外,她也赞赏了课程中伦理议题的设置,认为 「引入数据偏差来映射算法公平性的社会意义,使得整个教学逻辑形成闭环,育人价值得以升华。」

次日上午,林姿岑老师再次登台,在省优质课分享环节展示了其参与设计并执教的人工智能系列微课 《喂养:数据、算法、算力——AI 三要素》 。该课从 「图灵测试」 切入,通过对比不同 AI 的创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驱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同样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

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扎实成果,也体现了我校信息科技团队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中的领先地位。我们坚信,以 AI 为媒,以课为桥,未来将有更多教师携手同行,在信息科技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共同谱写育人新篇章。

Back To Top